肖亚庆表示,将研究制定创新型中小企业、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、“小巨人”企业评价和培育办法,2022年要新培育3000家左右“小巨人”企业,引导更多大企业对“小巨人”企业开放市场,支持更多中小企业进入龙头企业供应链,培育更多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。
资本市场支持也将进一步精准发力。工信部中小企业局副局长王海林日前表示,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是资本市场的优质标的,将结合北、沪、深交易所和新三板的市场定位,加强对优质中小企业的分类指导,支持更多符合条件的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上市、挂牌融资,并探索为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申请在新三板挂牌开辟绿色通道。
在进一步拓展直接融资渠道上,王海林表示,将支持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开展债券融资,鼓励开发更多适合中小企业的债券品种,完善中小企业债券融资增信机制。鼓励中小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对接资本市场。进一步畅通股权投资基金“募投管退”各环节,引导其为具有发展潜力的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支持。发挥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政府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,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创新。
中长期部署扎实推进
一系列着眼于中长期的部署正扎实推进。日前,工信部等19部门联合发布了《“十四五”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》,明确“十四五”时期,围绕“政策体系、服务体系、发展环境”三个领域,聚焦“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、融资贵,加强中小企业合法权益保护”两个重点,紧盯“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”一个目标,进一步增强中小企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。
2021年至2025年,中央财政将累计安排100亿元以上奖补资金,支持1000家以上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。支持有条件的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优先参与玻璃新材料、智能语言、智能家电等新培育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。
在业内专家看来,下一步需要加强政策的精准“滴灌”。中国信通院规划所创新部主任李耀华表示,要在细化措施、做好服务、优化环境方面下功夫,比如针对小微型企业,更多考虑“保护生存”,针对中型企业,更多思考“促进发展”。
“需滚动制定办实事清单。着重关注生产经营成本攀高、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、创新资源结构性错配等各类新问题新挑战,及时做好风险应对的政策储备清单,稳定和提振企业发展预期与信心。进一步扩大减税降费惠及范围,确保直达更多市场主体;尊重企业家精神,保护产权和知识产权,规范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自然人保证担保行为,让中小企业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。”李耀华进一步表示。
此外需继续加大对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支持力度。杨东日表示,应当充分发挥北京证券交易所主阵地作用,加大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政府投资基金政策引导,加强优质创新型中小企业上市培育,加大对种子期、初创期成长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,带动社会资本扩大中小企业直接融资规模。同时进一步开放市场、创新、资金、数据等要素资源,推动产业政策与金融政策衔接,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,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,加大对重点领域和重要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