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以来,加大省重点前期储备力度,实行“随报随批”,684个项目纳入省重点前期管理,有力推动了项目前期工作进度,其中356个项目具备明年开工条件,比2021年新开工项目增加104项,为近5年来最多。
二是产业类项目增多。产业项目共623项,占全部项目的89.6%,分别比去年增加51项、6个百分点。6个项目工艺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,18个项目产品填补国内空白。
三是战新类项目增多。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共337项,占全部项目的48.5%,比2021年增加58项,占比提高8.1个百分点,一批高端高新项目即将开工建设。
四是协同发展项目深入推进。共112项,总投资1919.6亿元。其中,北京产业转移63项,总投资956.5亿元;天津产业转移8项,总投资119.7亿元。
五是项目覆盖区域扩大。2022年省重点建设项目覆盖159个县(市、区),覆盖率达到97%,比2021年多10个县区,覆盖率提升了7个百分点。
四、主要保障措施
2022年重点项目工作,将按照省委、省政府关于抓投资上项目促发展的部署要求,积极开展重点项目建设提质提效行动,认真落实“实、考、保、包、促、评”六项举措要求,坚持“质量第一、效益优先”,集中力量、集中资源、集中时间抓投资、上项目,实现重点项目建设质量、结构、规模、速度、效益、安全相统一。
一是实行项目清单管理。分区域、分平台、分行业逐项明确目标、任务、标准、路径、完成时限和责任单位,确保重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。省重点前期项目随时申请、及时办理,为项目办理土地、环保等手续提供“加速器”。
二是建立以“考”促“建”机制。将重点项目建设纳入市、县党政领导班子考核内容,注重结果运用,树立鲜明导向。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全程跟踪,通过对账、交账、算账,做到目标亮相、考核亮牌;实行每月通报、动态点评制度,以“考”促“建”,推动项目建设。
三是加强要素服务保障。探索工业用地“标准地”出让方式,力争实现“拿地即开工”;完善环保正面清单动态调整机制,对符合要求的省市重点建设项目,及时纳入正面清单管理,支持项目全天候施工;探索实行用能预算管理,优化能源使用配置,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重点项目用能需要;用足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和中央预算内投资,在资金安排上向重点项目倾斜。
四是强化领导包联帮扶。实施省市县三级领导包联,实行“省包市、市包县”工作机制,组建包联工作专班,建立包联项目台账,开展精准包联帮扶,提供有效服务,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的突出问题,为项目建设保驾护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