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三)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。面向我省区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技术需求,鼓励行业领军企业牵头,联合省内外产业链企业、高校、科研机构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。支持联盟运用市场机制集聚创新资源,完善产业技术创新链条,突破产业发展技术瓶颈,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,全面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。积极构建由联盟主导的产业关键技术攻关机制,组织领军企业和高校、科研机构共同开展关键技术攻关,占领重点产业发展制高点。
(四)培育创新型企业家队伍。实施创新型企业家培育行动,坚持选拔与申报并行,筛选一批优秀企业家人才,纳入创新型企业家培养计划。探索实行选派培训制度,依托高校开设专题培训课程,建设创新型企业家培养基地,定期选送一批培育对象到国内外大学、重点园区、政府职能部门、大型企业等地学习交流,提升创新能力和管理素质。鼓励创新型企业家申报各级各类科技和人才计划项目,优先支持培育对象所在企业申请创新平台、资质认证和国内外专利,建立优秀创新型企业家评选与奖励制度,形成正向激励与引领效应。
六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
(一)推进传统产业技术升级。聚焦钢铁、石化、轨道交通装备、汽车、食品、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,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、市场为导向、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,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,转化应用一批重大科技成果,研发推广一批重大战略产品,推动我省传统企业尽快实现转型升级。围绕传统产业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发展,组织实施一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,持续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。
专栏1:传统产业技术升级重点攻关方向 |
1.钢铁领域。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,加快高端、优质、高附加值钢材产品研发和生产,重点开发战略性新型钢铁新材料,补齐产业发展短板。支持钢铁企业向装备制造、金属制品、建筑用钢结构等下游产业延伸,向冶金新材料领域拓展。 2.石化领域。围绕产业集约化、项目大型化、产品差异化、技术高端化、工艺绿色化、生产安全化,着力发展高性能树脂、高性能橡胶及弹性体、高性能纤维、功能性膜材料、电子化学品等,完善以烯炬、芳炬为龙头的石化产业链条。发展轻量化、高强度、耐高温等化工新材料,进一步延伸、做强产业链。开展绿色循环化改造,推广新型反应、新型催化等一批绿色合成技术。 3.轨道交通装备领域。依托驻省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重点骨干企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,攻克芯片、IGBT、高压绝缘子等技术,提高同类国产部件的可靠性、安全性,实现进口部件全替代;依托唐山、保定、石家庄市重点发展高速动车组、城市轨道交通系统、中低速磁悬浮综合轨道交通系统等全谱系智能化产品系列,重点研发动车组总成、车体减振降噪和轻量化技术、高性能转向架技术、列车网络控制技术等关键技术,进一步提升产品竞争力。 4.汽车领域。聚焦汽车产业和新能源、新一代信息技术交叉融合,超前布局氢燃料电池汽车、智能网联汽车和无人驾驶汽车。突破整车集成开发技术、轻量化设计与制造、氢燃料电池电堆、高能量密度动力电池、驱动电机和整车控制器等关键技术,打造上游关键原材料及核心零部件、中游整车制造、下游充电服务及后市场服务全产业链。利用北京冬奥会和雄安新区示范辐射应用,加强京津冀汽车产业技术协同创新,支撑碳达峰、碳中和目标实现,建设未来汽车产业发展高地。 5.农业机械领域。重点加强特色作物生产、农产品初加工等智能机械装备研发,提升全省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。加强设施农业智能化生产技术研发与产品研制,促进设施农业提档升级。推进农机农艺和信息技术等集成研究与示范,提升我省农业生产机械化、智能化、精准化水平。 6.食品领域。推进食品工业规模化、智能化、集约化、绿色化发展。围绕增品种、提品质、创品牌,创新食品加工、供应、消费模式,推动传统主食及中式菜肴工业化生产,推动食品功能化、营养化、休闲化、方便化,弥补食品基础研究、重大技术应用、关键装备自主化、创新成果产业化等产业链条技术短板,建立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和责任机制。 7.纺织服装领域。围绕多功能、高性能发展方向,发展高性能土工纺织材料、高效长寿命工业过滤材料及高性能敷料、组织器官修复等医疗用纺织品。开发高性能复合材料消防服、防弹衣、抗热服等产品。加强高性能纤维高品质低成本、数码喷墨印花、少水无水节能印染等高端技术研发应用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