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二)提升基地按标生产能力。 建立健全基地标准化制度体 系和实施激励机制。 支持基地开展生产、加工、储运、保鲜等环节设施设备标准化改造,改善标准化生产条件。 推行绿色生产技术和生态循环模式,制定与技术模式相配套的标准综合体,编制简明易懂的模式图、明白纸和风险管控手册。 建立标准化专家队伍,开展标准宣贯培训,推动标准规程“进企入户” 。 构建产加销一体的全链条生产经营模式,提升各环节数字化、标准化水平。
(三)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。 强化生产者主体责任,加强产地环境和投入品使用管理。 建立生产记录制度,完善农事操作和种养殖用药记录档案,建立基地内检员队伍,落实自控自检要求,规范出具承诺达标合格证。 推行质量追溯和信用管理,推动建立信息化质量控制体系。 实施网格化管理,加强基地日常巡查检查,鼓励基地设立标牌,明示种养品种、地域范围、技术模式、责任主体等内容,推动质量安全情况公示上墙。
(四)打造绿色优质农产品精品。 以绿色、有机、地理标志、良好农业规范等农产品为重点,培育绿色优质农产品精品。 建立农产品营养品质指标体系,开展特征品质指标检测与评价,推动分等分级和包装标识。 打造绿色优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、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,加强农批、商超、电商、餐饮、集采等单位与基地对接,培育专业化市场,建立健全优质优价机制。
(五)提升辐射带动作用和综合效益。 支持基地采取“ 公司+合作社+农户” 、订单农业等模式,通过统一品种、统一技术、统一管理,带动区域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升级。 开展专业化全程化生产技术服务,将小农户纳入标准化生产体系,建立利益联结机制,促 进农民增收,巩固脱贫攻坚成果。 依托产业化龙头企业,培育标准化领军主体,促进标准与产业、技术、品牌、服务深度融合,提升经济、社会和生态效益。
三、组织管理